Microsound,大致指的是那种时间尺度极小(通常在毫秒级别)、结构超细腻的声音,比如微粒噪声、细碎脉冲、渐变的音纹,取材可以是任何素材——环境、合成器、乃至纯粹的算法生成。
典型代表人物,比如:
- Curtis Roads(可以叫他microsound之父)
- Ryoji Ikeda(数字极简的高端玩家)
- Alva Noto(声音雕塑师)
- Fennesz(柔软而颗粒感十足的电子声景)
- Oval(破碎CD循环美学的传奇)
Curtis Roads是巴黎八大(Université Paris 8)的校友之一,那里出过一堆艺术与科技史上的传奇人物,而Curtis Roads,可以说是数字声音微观领域的始作俑者。他本人非常推崇巴黎的声音研究传统(比如Pierre Schaeffer的具象音乐Musique Concrète),也和法国电子音乐圈(包括GRM)保持密切联系。作为国际计算机音乐协会(ICMA)联合创始人及《Computer Music Journal》前任主编,他不仅在学术界建立了广泛影响,也通过教学推动了计算机音乐的发展,以其在电子与计算机音乐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著称。
Curtis Roads早在2001年出了那本划时代的理论书《Microsound》,他曾经精准地描述:Microsound是处于我们感知极限边缘的声音事件,它们太短,短到无法作为传统节奏被识别,只能作为纹理和质感被感受。
Curtis Roads不断在推进“粒子音乐”Granular Synthesis的实际应用研究,同时也探索新的声音时间组织方式。除了粒化合成(Granular Synthesis),Roads 还发展了脉冲合成(Pulsar Synthesis),通过控制极短脉冲的重复与包络,生成介于噪声与音调之间的混合声响。同时,他提出“原子分解法”(atomic decompositions),用以精细分析与重构复杂声学现象,并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资助。
在空间化实践方面,Roads 强调多通道“Spatial Music”与实时交互:利用专门软件(如 SuperCollider、Csound)与自制工具(PulsarGenerator、Creatovox),他将微粒分布于三维声场,使听众沉浸于动态流动的声景之中。其创作与理论相辅相成,既关注声音的微观结构,也致力于宏观听觉体验的塑造。
2004年他发布了专辑《Point Line Cloud》(Asphodel Records)——这是他最成熟的作品之一,把粒子音乐(Point)、线性结构(Line)、云状聚合(Cloud)这三种微观时间范式真正做到了音乐化呈现。
Point Line Cloud专辑拿下了2006年Ars Electronica电子音乐大奖(Digital Music Prize Honorary Mention)。
Microsound 世界地图
1. 【起源地】
Curtis Roads — Microsound(理论书,必读!)
→ 关键词:粒子流、微时间粒度、超短采样
→ 听感:像在听一场微尘组成的暴风雨。
Xenakis — GENDY3
→ 关键词:随机过程、生成音乐
→ 听感:宇宙诞生的那一刻。
2. 【微粒噪声 Granular Noise】
Oval — 94diskont.
→ CD跳针的艺术,把“瑕疵”转成了质感。
→ 听感:破碎的记忆拼贴成柔软的梦境。
Fennesz — Endless Summer
→ 把吉他声拆碎成粒子,再织成海浪。
→ 听感:午后海边,太阳从耳机里融化出来。
3. 【数字极简主义 Digital Minimalism】
Ryoji Ikeda — Dataplex / Datamatics
→ 信息粒子、0和1的宇宙交响曲。
→ 听感:一张不断颤动、闪烁的数字星图。
Alva Noto — Xerrox Series
→ 极端精致,数据情感化处理。
→ 听感:仿佛穿行在一座白色无尽之城。
4. 【机体与环境 Organicism & Environment】
Taylor Deupree — Shoals
→ 细胞一样的呼吸,水生般的轻触。
→ 听感:躺在深海的沙床上,感受海藻的脉动。
Lawrence English — Wilderness of Mirrors
→ 更偏噪音风格,但极富空间感。
→ 听感:风暴正在远方积聚,空气开始震颤。
5. 【未来派 Speculative Futures】
Ben Frost — Theory of Machines
→ 巨兽与微粒的结合体。
→ 听感:科技巨兽醒来,轰鸣中带着微妙的血脉跳动。
Tim Hecker — Ravedeath, 1972
→ 巨大的音浪被碎裂成细微的冰片。
→ 听感:崩塌的教堂钟声在水下回响。
Microsound 风格谱系
I. 起源与早期实验
Curtis Roads – Pictor Alpha
描述: Microsound理论的奠基之作,展现了声音粒子的艺术。
Iannis Xenakis – GENDY3
描述: 早期随机音乐的代表,探索声音的数学美。
II. 粒子化纹理(Granular Texture)
Oval – Do While
描述: 利用CD跳针的声音,创造出独特的音景。
Fennesz – Caecilia
描述: 吉他与电子粒子的融合,营造出梦幻般的氛围。
III. 数字极简主义(Digital Minimalism)
Ryoji Ikeda – Data.Matrix
描述: 探索数据与声音的边界,构建数字宇宙。
Alva Noto – Xerrox Monophaser 2
描述: 复制与退化的声音雕塑,展现数字美学。
IV. 空间微生态(Environmental Microsound)
Taylor Deupree – Shoals
描述: 有机微粒的声音,仿佛置身于自然之中。
Christopher Willits – Colors Shifting
描述: 吉他与电子音效的结合,色彩斑斓的声音旅程。
V. 暗黑粒子流(Dark Granular Streams)
Ben Frost – Theory of Machines
描述: 工业与电子的碰撞,展现机械的力量。
Tim Hecker – In the Fog III
描述: 模糊与清晰之间的声音探索,营造神秘氛围。
VI. 未来派与感性边界(Speculative Futures)
Mika Vainio – Magnetosphere
描述: 探索磁场与声音的关系,创造出独特的音效。
William Basinski – dlp 1.1
描述: 时间与记忆的声音表现,感人至深。
Oneohtrix Point Never – Zones Without People
描述: 未来感十足的电子音乐,探索人类与技术的关系。
VII. 自然融合(Nature Integration)
Gas – Pop
描述: 将自然声音与电子音乐融合,创造出森林般的音景。
Microsound主要媒介与工具
【采样器 Sampler】
核心思路:截取极短极短的声音片段(通常小于1秒,甚至几毫秒),再通过重组、拉伸、压缩、微观粒化等方式重新编排。
代表性工具:
- Kyma System(Curtis Roads推荐,超级声学实验室级别)
- Ableton Live + Max for Live(灵活制作粒子流,非常流行)
- Elektron Octatrack(硬件颗粒大师)
🎯 采样器是microsound的手术刀:对时间切片、切片、再切片。
【粒子合成器 Granular Synthesizers】
核心思路:把声音打碎成微粒(grains),每个粒子独立控制,再用复杂的算法让这些粒子流动、漂浮、堆积。
代表性工具:
- GRM Tools(法国IRCAM出品,先锋派神器)
- Borderlands Granular(iPad上最直觉的粒子音乐器)
- Tasty Chips GR-1(硬件版粒子合成器,粒子实时表演)
🎯 粒子合成器是microsound的天文望远镜:让你在一秒钟内听见一万颗星星爆炸的声音。
【模块合成器 Modular Synthesizers】
核心思路:通过模块组合产生随机、细微、复杂且动态变化的声音——microsound的天然生境。
代表性模块:
- Make Noise Morphagene(专门为碎片、microsound、声音雕塑设计)
- Mutable Instruments Clouds(经典“粒子云”,已经成为一种传说)
- Intellijel Rainmaker(延迟粒子、声纹打磨)
🎯 模块合成器是microsound的生态缸:自发生长,永远不可预测。
【电脑环境与声音编程 Software & Coding】
核心思路:直接在代码层面处理声音,粒度可以精确到样本级(sample-based precision)。
常用平台:
- Max/MSP(交互式音频环境王者)
- SuperCollider(极致灵活的声音编程语言)
- Pure Data (Pd)(开源,实验性强)
🎯 电脑编程是microsound的宇宙构建机:规则之下,一切皆可生成。
【录音机材与实地采样 Field Recording + Microphonics】
核心思路:将极其微小、非音乐性的声音捕捉下来,比如树叶颤动、冰裂声、电磁信号,然后将其粒子化。
常用设备:
- Zoom H6 / Sound Devices MixPre系列(高品质便携录音器)
- Contact Mics(接触式麦克风)
- Hydrophones(水下麦克风)
- Electromagnetic Mics(电磁录音器,比如Lom Priezor)
🎯 录音器材是microsound的地质勘探工具:在日常世界里挖出听觉矿藏。
【处理插件与后期雕刻 Audio Post-processing】
核心思路:极度微观地编辑、雕刻、推拉声音,强化其粒子性或虚幻感。
常用插件:
- iZotope RX系列(超细粒噪声修复/分离)
- Soundtoys MicroShift(微移调制作空间漂移感)
- Valhalla DSP Reverb系列(极其美丽的空间与尾响)
🎯 后期处理是microsound的声波雕刻刀:打磨纹理,刻意放大或抹除某些维度。
总结:Microsound的制作,本质上是一种在微观时间粒度上创造纹理与空间的艺术。它不像流行音乐那样依赖旋律、节奏、和声;它依赖的是粒子(grains)、密度(density)、空间(space)与时间(time)的极细腻操控。
Microsound虽然起源于复杂的合成器和计算机环境,但它的灵魂,其实是——对声音极细微变化的敏感,以及用最简单的工具去“雕刻时间”。
所以如果你喜欢“简单直接”,只用录音+手机编辑——完全没问题,而且,这种方式本身也很“正统”,很多microsound艺术家也非常推崇这种“低技术门槛,高感知密度”的方法。
极简Microsound制作流程(录音+手机版)
1. 采样阶段 | 录什么?
使用手机自带录音器,或者更好一点的专业APP(比如Dolby On、Hokusai Recorder)
- 录音素材建议(Microsound超适合这些微小声音):
- 手指搓纸、揉塑料袋、拉拉链(小机械质感)
- 窗外细雨、风吹树叶、咖啡泡沫(自然流动)
- 旧机器转动声、冰箱低频嗡嗡声(低频纹理)
- 自己的呼吸、脚步声、衣服摩擦声(有机微粒)
🎯 记住:微小而丰富,不是录大场景。
2. 粗剪阶段 | 手机编辑App推荐
用手机快速剪辑,把录下来的素材:
- 剪成极短片段(0.2秒 – 2秒)
- 挑选有趣的瞬间(变化感、质感特别的地方)
📱好用APP:
- Hokusai 2(免费,多轨编辑)
- AudioStretch(可超级慢放音频,找隐藏纹理)
- Auditor(极轻量但支持高品质剪辑)
3. 微观处理阶段 | 小技巧大变身
🔬 让你的声音微粒感爆棚,只需:
- 变速(Pitch & Time Stretch)
➔ 拉慢至原速的1/4或1/8,听听细节 - 反转(Reverse)
➔ 把短片段倒放,经常出现奇妙的空间感 - 叠加(Layering)
➔ 同一段声音轻微错开叠加,制造“粒子流”
(大部分音频编辑APP都有这些功能,比如Hokusai就可以)
4. 微处理加分项 | 如果想更精致一点
- 加一点极细小的混响(空间感像在耳朵旁边轻轻流动)
- 削掉低频(用EQ滤波,让整体更通透、细腻)
- 微微立体声扩展(左右声道有轻微不同,仿佛声粒在你周围游动)
📱混音简单推荐:
- AudioMaster Pro
- n-Track Studio
5. 完成!
导出成无损WAV格式(不压缩,保持微粒细节)
可以直接用来做短片音轨、展览背景、或发布Microsound作品集。
✨ 小提示
你录的素材,不要急着只听一遍。多用慢速播放,听听正常速度听不到的纹理和变化,Microsound的秘密都藏在那儿。
真正动人的是质感和节奏感,而不是复杂炫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