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的界面 – 具身化的沉浸式体验与无障碍设计档案

Interfaces of Cognation – An Open Archive on Embodied, Immersive & Inclusive Design

Interfaces of Cognation(认知的界面)是一个持续更新的开放档案,聚焦于无障碍设计的美学、沉浸式体验、交互艺术与具身智能。这里汇集了来自设计、艺术与科技领域的实践与灵感,旨在把“硬件”从冷冰的仪器转化为“体验的界面”,把“数据”从抽象的符号转化为“可以被感知的生态”。本篇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无障碍设计的美学(Aesthetics of Access);
  2. 沉浸式体验(Immersive Environments);
  3. 交互艺术(Interactive Arts);
  4. 音乐与声音(Sound and Music)
  5. 具身智能与数字技术(Embodied Intelligence & Digital Tech)。

科技&艺术创造具身认知的界面,其真正的体验来自声音/光/空间/数据和观众的身体结合,激发用户行为与想象

Aesthetics of Access
无障碍的美学

如何把“辅助工具”转化为“生活美学与赋能设计”?

Microsoft Xbox Adaptive Controller

简单大按钮,让不同能力的人都能玩游戏。

为极少数人设计 = 为所有人创新

IDEO – PillPack(亚马逊药品服务设计)把吃药这种“老年人焦虑场景”变成 简洁、美观、可控的体验

包装即服务 → 降低使用负担,把“任务感”转化为“生活仪式感”。

Access+Ability(Cooper Hewitt, Smithsonian Design Museum)

Cooper Hewitt 设计博物馆的 Access+Ability 展览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从硬件到体验”的案例:一系列为残障人士设计的工具(语音识别、假肢、可穿戴辅助设备)不仅仅是“仪器”和“零件”,而是 “赋能 + 美学 + 情感连接” 的设计思维 “功能 → 设计 → 体验” 的转化。

无障碍设计的美学放大本体包容度,审美从接受自我的不完美开始。

Immersive Experience
沉浸式体验

空间、光与声音如何创造“全身心的在场感”?

Teamlab | Forest of Resonating Lamps – One Stroke

当一个人静静地站在一盏灯的近处时,灯会发出明亮的光芒,并发出一种共鸣的色彩。这盏灯的光芒成为起点,并蔓延到最近的两盏灯。这些灯发出的光芒将同样的颜色传递到其他灯,一盏接一盏,不断扩散。从灯发出的光线总是在最亮的地方共振一次,穿过附近的灯,直到所有灯都亮一次,然后返回到第一盏灯。灯光会随着人的互动而分成两束,形成一条光线,分别穿过所有灯,最终汇聚在成为起点的第一盏灯。

如果一束光来自房间的另一侧,则意味着那里站着另一个人。参观者会意识到同一空间里还有其他人的存在。

所有看似随机散布的灯,当彼此最近的两盏灯用一条线连接起来时,它们就被放置在空间中,形成一条连续的线。第一盏灯会根据人的位置产生共振,与最近的两盏灯产生共振,而这两盏灯又会与附近的其他灯产生共振。这形成了一个连锁反应,循环经过所有灯,直到共振作用在起始灯处结束。

灯具的平面排列呈锯齿​​状交错排列,填充由完美有序的网格组织的空间。这是第一个约束条件。第二个约束条件是房间的高度和宽度以及人们行走的路径,从而形成了一个“边界条件”。第三个约束条件是,当灯具与最近的两盏灯以三维方式连接时,它们会形成一个具有相同起点和终点的单线图案。

灯光的放置位置经过数学计算,以满足这些约束条件。为了确定最终的灯具位置,我们多次检查了灯具方向的变化以及构成三维路径的平均角度。

灯具的排列不仅静态美观,更在被观者激活时呈现出动态美感。它展现了新时代的空间。该空间采用数字技术设计,并根据其中的人们活动进行调整。

灯跟随观众的动作点亮并传递 → 空间成为“活的生态”。

哪怕是最简单的技术和硬件,只要和叙事/体验结合,用户的感受会被彻底放大。

Olafur Eliasson – Weather Project

Olafur Eliasson(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将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改造成一个沉浸式体验空间。走进涡轮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一轮由数百盏灯组成的巨大太阳。天花板上布满了镜子,营造出无限的空间,空气中弥漫着薄雾,使一切都朦胧而梦幻。观众躺在地板上,体验“集体冥想”的氛围和“无限的宇宙感”。

艺术家创造的不是巨大的人造太阳和雾气,而是光的空间。

Sense of Space 由两件装置作品组成:Connectome Architecture and Molecular Architecture (“连接组架构”和“分子架构”),旨在通过对光学、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和重建计算技术的跨学科研究,探索支持最具活力和最复杂生物功能的人体细胞架构。

Connectome Architecture(连接组架构)展示了一个3D打印的人工智能数据雕塑,它通过绘制数据点来创作,这些数据点反映了我们的大脑如何学习、记忆和体验离散的情绪。用于训练机器学习算法的数据集基于人类连接组计划(Human Connectome Project)收集的约70TB的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数据,这些数据涵盖了从出生到九十多岁的人群。

Molecular Architecture(分子架构)是在哈佛大学萨布里·厄尔克中心制作的,以前所未有的细节,在纳米尺度上展现了无限动态和分子定义的生物形态。这些展出的新颖视角定义了生命形式与功能的关系,以及分子结构如何决定健康或疾病。

认知塑造像是在编程一台自我意识的超级计算机:你可以改它的底层代码(分子改造/有效加速),也可以升级操作系统(意识重启/自我对齐),但真正的智慧是既优化性能,又不让自我叙事崩塌,让“我是谁”始终与“我要成为谁”对齐。

Entangled Structures | SAT Montréal

MONOCOLOR(Marian Essl)在蒙特利尔SAT(技术艺术学院)举办的视听全穹顶表演。

Entangled Structures(纠缠结构)生成一个虚拟的抽象雕塑,由不断变换彼此关系的单色线条构成,构成时而坚固稳定、时而短暂易逝的建筑元素。该表演在穹顶内构建了一个虚拟空间,反思我们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纠缠,这些自我栖息于既具形又无形的代码/空间之中。

Interactive Arts
交互艺术

观众如何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Ryoji Ikeda – test pattern

Ryoji Ikeda(池田亮司)Test Pattern 描述为“为机器与人类而设的测试序列”,旨在揭示技术与感官之间的薄弱平衡。观者初入场时往往被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刺激压倒,之后会缓慢适应──这正是他的设计:人类感知边界的深度探索是一个从压迫被动到奇异温度的感知转变过程。

We don’t know we are ready.

Ryuichi Sakamoto + Daito Manabe – “Sensing Streams”

无独有偶,去年在新绎双年展看了坂本龙一和真锅大度的合作的这一作品的另一个版本 Sensing Streams 2024 – invisible, inaudible,以无线电、Wi-Fi、电磁波等无形信号作为创作素材,强调“不可见信息流”的可视化,观众不仅是“沉浸式观察者”,也成为触发者,直接“演奏”坂本龙一的声音世界。

那个巨大的按钮装置特别吸引我的注意:它看似“简单”,却像个门户,让观众亲自触发或控制音乐与空间的对话:

  • 简化为一个“行为原点”
    艺术家与展览团队故意弱化复杂界面,用一个醒目的按钮代替菜单或屏幕,让观众无需说明书就敢上手——这也是坂本龙一作品一贯的温柔:让人“玩”音乐而不是“学”音乐。
  • 即触即发的沉浸性
    按下按钮后,观众立刻能触发声音变化或影像场景切换。反应的即时性降低了“技术存在感”,让注意力回到声音和空间本身。
  • 随机性与不可预测性
    不同观众的点击行为可能触发不同片段或音景(随机算法或预设组合),让体验变得独特。坂本龙一曾说音乐创作像“园艺”,观众在此刻成了园丁。
  • 具身参与的仪式感
    大按钮本身的尺寸和重量给人仪式化体验——这是对20世纪中期“Fluxus”与行为艺术传统的致敬,让动作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关注“环境”而非“乐器”:极简美学削弱“界面”和“技术”的侵入感,让声音的诗意成为主角。

Büro Achter April – Digital interactive wall

2011年,柏林设计工作室 Büro Achter April 创作了名为 《transmediale.11》 的地铁站广告装置,以简洁的“点与线”视觉语言为核心,将数字艺术带入公共空间。作品首次亮相于柏林著名的 Transmediale 数字艺术与文化节,成为当年备受关注的视觉亮点。

从一个点和一条线出发——象征着二进制的 1 和 0——设计师探索了人类与机器之间的沟通关系。正如 Büro Achter April 工作室所言:“它构成了现代交流的基础,将我们的人性转译到数字空间。”

对于 Büro Achter April 来说,这个互动墙不仅仅是一则广告,更是一种数字艺术如何介入并重塑城市建筑环境的界面。通过将地铁站变为可感知、可交互的视觉系统,他们展示了数字媒介如何让公共空间焕发新的美学与意义。

公共空间即认知的界面

Jason vs The Ultimate LEGO Machine (LuuMa EV3)

一个使用 LEGO Mindstorms EV3 套件制造的“终极无用机”。

ADA with Leonardo Da Vinci at Nottingham Castle, UK

该视频展示了名为“ADA”的类比互动装置(analog interactive installation),是一件体现“后数码绘图机”(post‑digital drawing machine)的动态雕塑作品,由艺术家 Karina Smigla‑Bobinski 创作,现场以“达·芬奇”为主题,在英国诺丁汉城堡进行互动演示。

“Analog”不仅是非数字的意思,更强调物理介质的直接性、材料感和随机性。

互动的本质在于观众的身体参与:通过触摸、推动或改变角度,让机械构件、碳棒或其他媒介“即兴绘画”,观众成为共同创作者。

后数码 – 物理反馈 – 开放参与 是回归本质的,技术内化后的“第二曲线”,在材料、参与感和认知上都有新突破。在经历了全数字化的浪潮后,人们开始回到“材料的触感”和“技术的隐身”;数字不是目的,只是背景环境。艺术家不再强调代码,而更关注体验、材料和文化意味。而 “达·芬奇” 以复古又极简的的现代语言让机械交互的系统思维回归。

科技不可见的本质在于如何用技术创造物理世界的真实体验

Sound and Music
音乐与声音

声音不仅是背景,而是体验的入口认知的显影空间的构建者

Zimoun – Sound Installations, Sound Architectures & Sound Sculptures

瑞士艺术家 Zimoun 在声装置(Sound Installations)、声音结构(Sound Architectures)与声音雕塑(Sound Sculptures)领域中,以“原始复杂性”打破常规思维,创造具有冲击力的艺术体验。

不是“听”,而是进入声音

Janet Cardiff – The 40 Part Motet

四十部经文歌。这是珍妮特·卡迪夫创作的13分钟声音装置作品中3分钟的节选。

在这件作品中,托马斯·塔利斯1575年创作的《Spem in Alium》的每个声部都被单独录制,并通过40个扬声器中的一个单独播放。当您在空间中走动时,您可以依次聆听每个声部,或者在房间中央同时聆听所有声部。

声音是平行空间,声音既是整体的又是局部的

Open Reel Ensemble – Tape Bowing Ensemble

Open Reel Ensemble 在这段表演中,使用了一种名为 “JIGAKKYU” 的创新装置:他们将磁性录音带固定于竹制弓上,然后用它拉拨(bowing)音带,通过开盘式录音机(open-reel tape deck)产出声音。三位成员(Ei Wada、Haruka Yoshida 和 Masaru Yoshida)在这套装置上演绎了一段犹如民乐与电子乐融合、飘渺又温暖的音景。

SonicState 形容其效果“空灵而温暖,带着异界能量,演奏技巧惊人”。

Laughing Squid 则称其为“极具诱惑力的舞动节奏”,强调这是“磁带 × 竹子 × 效果器 = 磁性弓乐声!”

熟悉的也可能是陌生的

The Senses: Design Beyond Vision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Identity

在 Cooper Hewitt 的展览 “The Senses: Design Beyond Vision” 中,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的视觉识别项目“Always Moving”成为多感官体验展览的重要一环。该展通过触觉、嗅觉、视觉等感官探索设计如何增强体验与包容性。

  • 概念与技术基础
    LSO 联合设计机构 Superunion(原名 The Partners)以时任音乐总监 Sir Simon Rattle 的指挥动作为核心创意基础。利用位于 Portsmouth 大学与 Vicon 公司的运动捕捉技术,在 Barbican 排练中以 120 帧/秒记录他指挥 Elgar《谜变奏曲(Enigma Variations)》的每一次挥臂与节奏。
  • 视觉呈现
    数字艺术家 Tobias Gremmler 将这些运动数据转化为动画作品——画面中出现由弦乐、木管、烟雾、铜管元素交织而成的爆炸涡旋,同时字体设计响应指挥姿态,融合流动与角度。
  • 品牌扩展与多平台应用
    这一视觉语言不仅应用于 APP、季刊、“Always Moving”海报,还延伸至 Trafalgar Square 户外演出等多幕宣传场景。
  • 荣誉与认可
    “Always Moving” 的视觉系统荣获多个顶级设计大奖,包括 Clio 金奖、D&AD 木铅笔奖、ADC Grand Award 等。

Brian Eno x Bloom – Bloom: Living World

布莱恩·伊诺一直在探索“音乐作为环境”(Music as Environment)的概念,从《机场音乐》(Music for Airports)到 Bloom,他强调音乐的存在像空气和光线,是一种空间体验,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歌曲”。
Bloom 的存在就像一个声音花园:

Bloom 是一台无尽的音乐机器,一只属于21世纪的音乐盒。你可以演奏它,也可以看着它自己演奏。

Eno 说的“无尽”并非只是无限循环,而是生成式音乐(Generative Music)的理念:音符和旋律不是事先写好的,而是根据算法和概率生成,每一次聆听都不同;它像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音乐本身就是一个“有机体”,可以在没有人干预的情况下不断生长变化。

“你可以演奏它,也可以看着它自己演奏”——音乐从作品变成体验,音乐不是一条线性的故事,而是一种“空间感知”,你可以沉浸其中,也可以任由它在背景中流淌;用户既是演奏者,也是旁观者。

这与《荒野剧场|声音庇护所》的出发点不谋而合。

Alva Noto – HYbr:ID oval p-dance

这是一个在「物理感」与「抽象想象」之间架起桥梁的音乐。当你戴上耳机,仿佛能感受到电子节拍在空间中折射、回荡,再经视觉跃升为几何纹理。Alva Noto 打破传统 Techno 舞曲边界、把声波转化为空间体感的大胆实验。

另见本站专题##微声音乐##

Embodied Intelligence
具身智能与数字技术

当身体成为接口,数据成为材料。

 

Amplified Anthropomorphic Machine

《人机声》是一件结合机器人艺术、声音设计和行为表演的跨界作品,将人形机器的动作和声音与表演艺术家Stelarc和音响设计师Petros Vouris巧妙融合。人形机器的压缩空气声、螺线管咔哒声以及张拉整体支柱碰撞产生的刺耳噪音被放大,让观众沉浸在其独特的声学氛围中。艺术家利用张拉整体模块上的传感器,通过压缩、扩展、扭曲和旋转模块,生成不同的声音,并使其空间化。这台机器人装置并非具象,而是拟人化的,因为它拥有可变形的骨骼结构、橡胶肌肉、钢制肌腱、气动肺以及一套视觉和计算系统,可以监测和感知参观者的距离、分布和动态,并通过系统分析生成一系列机器行为,例如脉动、摇摆和故障动作。

表演者:先锋艺术家 Stelarc——以探索“身体与技术共生”著称。
声音设计:Petros Vouris,通过空间化声效与实时控制,让机器发声成为沉浸体验。
合作方:Paul Loh 和 David Leggett,作品最初为墨尔本科学馆(Science Gallery Melbourne)举办的 SWARM 展览而设计。

身体已经不再是体验世界的唯一界面,技术和机械装置正成为新的“感官延伸器”。

TRANSFORM by MIT Media Lab | Tangible Media Group

TRANSFORM 是石井裕教授提出的 “有形比特(Tangible Bits)” 和未来愿景 “激进原子(Radical Atoms)” 理论的艺术化体现。其核心理念是让数字信息“长出身体”,变得可触摸、可操控,从而打破屏幕的二维平面限制,让人与信息的交互 如同雕塑与舞蹈。

HERMITS: Mechanical Shells for Reconfigurable Robotic Tangible Interfaces

HERMITS 探索了一种大幅提升机器人有形界面多功能性的方法。受寄居蟹的启发,媒体实验室有形媒体小组的研究人员(Ken Nakagaki、Joanne Leong、Jordan L. Tappa、Joao Wilbert 和 Hiroshi Ishii)设计了一个模块化系统,用于将桌面轮式机器人与被动连接模块(定义为“机械壳”)对接。不同类型的机械壳能够以独特的方式扩展和转换嵌入机制的机器人运动,从而使整个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架构,能够通过自重构提供各种交互功能。我们设想这种新颖的交互架构将带来丰富的应用空间,包括物理空间组织、数字数据物理化以及娱乐和叙事系统。

传统机器人设计像“宏观机械”:一台机器一个用途,一个整体结构,升级成本高。而 Tangible Tech(HERMITS、inFORM、TRANSFORM 等)提出的路径,是用最小化的机器人单元像粒子一样构建场景:MIT Tangible Media Lab 正在把机器人从“单体工具”带入“粒子生态”,从功能模块变成场景语言,让未来的交互设计像粒子物理一样精密、像电影编舞一样有情感。

界面不再是玻璃屏幕,而是可以移动、组合、有个性的小型智能体。

Simon Dogger – Emotie-fluisteraar

Emotion Whisperer 让盲者“触摸”情感。

Box by Bot & Dolly

Box 通过在移动表面上进行投影映射,探索真实空间与数字空间的融合。


(未完待续)

Comment

This post doesn't have any comment. Be the first one!

hide comments
ShareX.Fb.Pin.
...

This is a unique website which will require a more modern browser to work!

Please upgrade today!